- 性别
- 保密
- 精华
- 阅读权限
- 200
- 收听
- 听众
- 注册时间
- 2011-6-27
- 最后登录
- 1970-1-1
|
本帖最后由 cocoegg 于 2013-6-17 00:34 编辑 4 F. ^7 `$ [$ b0 b* A
! X7 \8 X3 M+ k) @ V我接触的PIAGGIO前单减震的车型是黑金刚125。
* y( k, K, E0 k3 w+ D2 o
3 \) @% X6 `/ V! |7 }* Q$ V新车时,这个减震还是比较好的,压弯伶俐,但一般2年后,开始出现故障。, P- a5 R& V/ f1 a8 n5 G Q& e
& \+ n# M' b6 B, q- u, R只能说,前单减震对恶劣路况的耐久度还是不及双减震的。/ U# \' X4 N* u# y
" K9 B7 L2 d+ U
而且仔细研究前单减的结构,实在有些复杂,对材料要求也高,有些得不偿失。7 R* U8 D8 }; p/ B0 t' v) Q+ [5 W
$ j2 r8 D- Z9 s& ~0 c, W1 B减震压臂的补偿结构以及转轴部分,都是增加成本和更多出现故障点的弊端。
) ^' H* Y" ^! S" ]2 s$ ^6 ?# E) }5 Y V/ X* E
黑金刚车头碰撞后比其他车型容易歪和前单减设计存在很大联系。
! w( ?# l1 r M9 O) s z. k( u
5 X! P1 i$ ^# l; f9 y" k. D配合前单减震的臂结构问题比减震筒本身要少,臂结构本身可以支撑超过5年以上或更久。
0 ^# i. b/ }- N$ ]7 a! X- i
4 e+ p' j- p4 @- J* c! }5 J既然有简单易行的双减震,为什么不用呢?要知道,前减是要舒适和操控并重的。' V' J2 p; {6 k: _
% s! S2 s% G4 j, R2 q0 D后单减问题少得多(因为有弹簧撑着),结构也简单。我对日本和台湾车型的后双减不
: S8 y. ^( h. Q2 J8 g& o0 S, Z6 t& M2 p P, n* ^2 q7 Q3 H
感冒。。。虽然一些车友总是想改后双。实际,200CC以下车型,后单减震毫无压力。 |
|